close

麻將(粵語、閩語、日語稱麻雀)流行於華人文化圈中的四人骰牌遊戲,也是賭博工具。不同地區的遊戲規則稍有不同。麻將牌式主要有「餅(文錢、筒子)」、「條(索子)」、「萬(萬貫、萬子)」等。古代麻將大都以骨面竹背製作,可以說麻將牌是一種紙牌與骨牌的結合體。近年來也有許多麻將的電腦遊戲及電子遊戲出品,可讓人與電腦對戰或透過網上與人對戰。


檢視圖片


歷史


麻將起源於明朝萬曆年間(有說在更早),但如何起源卻眾說紛紜。


第一個說法:相傳名為萬餅條的人在「葉子格戲」的基礎上創造麻將,以自己名字「萬、餅、條」作為三種基礎花色。


第二個說法:麻雀初期只有一至九「筒」(大餅)每款4張共36個牌組,然後才根據「兩儀、四象、八掛」的圖案再加以變化成索子(條子),二至六索上面的圖案是根據九宮飛星圖以來的,七索是北斗七星,一索為了明顯而用了雀鳥的圖案。這個說法最特殊的是指清朝才出現萬子,並加上四隻繪牌:春、夏、秋、冬,但並沒有提及梅、蘭、菊等的來源。


第三個說法:麻雀是起源於寧波。最有意思、最有說服力的証據莫過:麻將本作「麻雀」,而寧波話的麻雀正讀作「麻將」。雀讀作將,如同腳讀作將,寧波話瘸子叫拐將、吃剩的菜餚叫碗將等,「將」都是「腳」的音。這說明麻雀叫麻將,既是寧波話的特色,又合乎方言音之理。同時,麻將在日本被稱為麻雀牌,寧波(明州)古代是和日本通商的重要口岸,因此才保留了麻雀的字意,也進一步佐證了麻將起源於寧波。


第四個說法:麻將本是江蘇太倉「護糧牌」。有資料記載,在江蘇太倉縣曾有皇家的大糧倉,常年囤積稻穀,以供「南糧北調」。糧多自然雀患頻生,每年因雀患而損失了不少糧食。管理糧倉的官吏為了獎勵捕雀護糧者,便以竹製的籌牌記捕雀數目,憑此發放酬金,這就是太倉的「護糧牌」。這種籌牌上刻著各種符號和數字,既可觀賞,又可遊戲,也可作兌取獎金的憑證。這種護糧牌,其玩法、符號和稱謂術語無不與捕雀有關。例如,「筒」的圖案就是火藥槍的橫截面,「筒」即是槍筒,幾筒則表示幾支火藥槍。「索」即「束」,是用細束繩串起來的雀鳥,所以「一索」的圖案以鳥代表,幾索就是幾束鳥,獎金則是按鳥的多少計算的。「萬」即是賞錢的單位,幾萬就是賞錢的數目。此外「東南西北」為風向,故稱「風」,火藥槍射鳥應考慮風向。「中、白、發」:「中」即射中之意,故為紅色;「白」即白板,放空炮;「發」即發放賞金,領賞發財。麻將玩法的術語也與捕雀護糧有關。如「碰」即「彭」的槍聲。又如成牌叫「糊」,「糊」和「鶻」諧音,「鶻」是一種捕雀的鷹。除此還有「吃」、「槓」等術語也與捕鳥有關。叫「麻將」的原因,是因為在太倉地方方言叫「麻雀」為「麻將」,打麻雀自然也就叫成打麻將了。然而,在粵語、閩語仍保留打麻雀的稱呼。


受TVB古裝劇集影響,香港常常見到「麻將古時稱為『馬吊』」的說法,但這應屬謬誤。「馬吊」為一古時紙牌戲,相信與麻將牌上的圖案的起源有很大關係,但「馬吊」本身的玩法類似於「天九」牌般以大擊小,與麻將大不相同。在1890至1920年代的眾多麻將書、小說中���可以確認到麻將古時是稱-—「麻雀」。把麻將的玩法稱為「馬吊」,這說法沒有任何根據,《開檯》書中也不是這樣寫。


太平天國:1850年代兩廣太平軍隨軍攜帶遊戲:「東西南北中(天)鳥(翼)」。開國六王及四人圍坐成「十字架」,給麻將帶來重大改革。


到了清朝年代,所謂{康熙、雍正、乾隆}三朝盛世時期,「麻雀」已演變成現代「麻將」的前身。主要牌有「筒子」(餅)、「索子」(條子)和「萬子」三種牌再加上四隻「繪牌」。這時候,「麻將」已經流傳成為通俗風雅的文娛活動。只不過,玩的多數是那些達官貴人、文人雅仕,尤其是他們的妻妾。還有當時宮庭的妃嬪都喜好此娛樂,慈禧太后甚至也曾著迷。 後來,再由「紙牌」改用「竹塊」或「骨料」製成如姆指頭般大小的方塊型狀,然後再發展成為今天的硬塑膠料及有機玻璃。


麻將還需要一種用具——骰。骰的始創人是三國詩人曹植。初期的「骰」是用「玉」或「獸牙」造成,後來改用「骨」製成。「骰」一粒如手指頭般大小的立方體,由一至六不同的點數分佈每一面,塗上黑色,到後期才將一點和四點塗上紅色。


「麻雀」只供四人耍樂,四人各坐一方,於是一些文人雅士就加進了「東、南、西、北」四風在牌中。由於人們在打牌娛樂之中開始憧憬末來的幸福,就取了「中三元」(狀元、解元、念元)用於打牌之中。為了避諱,不可將三元的名稱同樣刻在牌上都是一個「中」字。由於入學中舉必發財,就取了一個"發"字;至於"白板"是因為想不出一個恰當而又合理想的字刻在牌上,之後又沒有人再去跟進,所以就這樣丟空直至現在。 ("白板"另一種說法是做官必須清白而得名)。



其他詳細請入內觀看


參考資料 就是維基、豬腦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cgeedavidskr 的頭像
    mcgeedavidskr

    mcgeedavidskr的部落格

    mcgeedavidsk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